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民生行业发展现状(民生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2024-04-17 7999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2022我国民生领域现状
  2.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
  3. 我国现阶段的民生状况是什么

冬日的阳光洒落,岁末将至。再过10多天,我们就要向2021年挥手告别,向2022年说声“你好”。新的一年,你有哪些新期待?你会更加关注什么?是就业、工资,还是住房、养老?

  

日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围绕百姓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释放了一系列重要信息: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

  

2022年,我国将如何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怎样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转型发展?

  

“我报考了公务员职位,年后出结果,说实话心里挺紧张的。”北京某高校2022年应届毕业生杨杰告诉记者,除了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外,他身边大多数同学都在积极投简历、找工作,其中有不少参加企业校招的同学已经被录用。“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我们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他说。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

  

今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好于预期。1至10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33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平稳,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基本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总量持续增加。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全球经济复苏和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仍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稳定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依然较大。专家称,散发疫情导致部分接触性、聚集性服务行业恢复受限,用工需求偏弱;劳动力市场高技能人才短缺,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求职难”矛盾交织;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仍然突出。

  

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此外,受海外疫情影响,大学生留学意愿降低,更多将目光投向国内职场。

  

正如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所说,稳就业,特别是做好大学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仍然是明年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抓好重点群体就业,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广大市场主体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保障。“落实稳岗扩就业是中央企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张振高表示,明年保利集团将继续扩大招聘规模,深挖岗位需求,带头吸纳就业。此外,适当向特殊群体予以政策倾斜,积极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士兵等特殊群体,优先保障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特殊群体就业。

  

人社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宋鑫表示,今后将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精准发力,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要全力稳岗位,抓好延续实施的减负稳岗扩就业等政策落实,切实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鼓励引导各类群体投身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全面实施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服务,拓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增收渠道,加强对困难群体就业援助;推进金秋招聘月等服务活动,促进市场供需匹配。

  

“上个月,我刚和朋友合租了一套新房子,平摊下来,每月要交3000块钱左右的房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在北京一家企业上班的90后顾玲说,她最近正在关注共有产权房等项目,打算明年买一套。“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是我的‘小目标’,这几年我一直在努力,相信会实现的。”她说。

民生行业发展现状(民生行业发展现状调查)

  

住房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

  

怎样更好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在王昌林看来,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并不矛盾。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就是要“稳”字当头,在发展中解决房地产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

  

“‘房住不炒’既包括抑制‘炒’,也包括支持‘住’,这个定位有利于夯实房地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的根基。当前形势下,这对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说,相关政策措施有利于满足居民更高质量、更多样化的合理居住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要让老百姓住有所居,也要确保幼有所育、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专家认为,优化生育政策的核心在于释放家庭生育意愿,这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协作,提升社会化服务的支撑能力,缓解家庭生育、抚育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宏伟表示,提升养老保险统筹层次,有利于养老保险制度健康运行、推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

  

“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全国人民长期艰苦奋斗。”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要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

  

日前,国家税务总局、财政部发布公告称,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税费。“国家出台的缓税政策很及时,我估算了一下,预计能帮助我们公司缓缴税款15万元。这样一下子就盘活了流动资金,大大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重庆市一家制造业小微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说。

  

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

  

据统计,目前,我国市场主体已达1.5亿户。其中,企业4600万户,99%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

  

当前,受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特别是近期受原材料价格高企、融资难、回款慢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主要经营指标增速放缓,生产经营面临多重考验。此外,专家分析称,明年我国小微企业困难会更大,要为实体经济让利,为小微企业让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面向市场主体实施新的减税降费,帮助他们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加大对实体经济融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政策效果的受益者和‘阅卷人’。”韩文秀说,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比如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还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恶意逃废债等行为,为企业竞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规划所创新部主任李耀华认为,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落细,要加强精准“滴灌”。在细化措施、做好服务、优化环境方面下功夫,广泛集聚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和社会化公益服务资源向更多中小企业倾斜。比如,针对小微企业,更多考虑“保护生存”;针对中型企业,更多思考“促进发展”。同时,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压茬推进专项督查与面上检查,持续开展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评估。发挥地方探索实践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鼓励地方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力促各项“助企惠企活企”政策措施办得实、落得下。

  

“要滚动制定办实事清单。”李耀华说,着重关注生产经营成本攀高、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创新资源结构性错配等各类新问题新挑战,及时做好风险应对的政策储备清单,稳定和提振企业发展预期与信心。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惠及范围,确保直达更多市场主体;尊重企业家精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规范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自然人保证担保行为,让中小企业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1、业务快速发展。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中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比上年增长27.1%,相当于1999年的

  

2.8倍;保险业总资产达到9122.8亿元,比上年增长41.5%;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873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2003年保险密度为287.44元(即每个公民的平均保费),保险深度为3.33%,中国保险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2、市场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03年底,全国共有保险公司61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外资保险公司37家。按业务性质分,财产保险公司25家,人身保险公司30家,再保险公司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此外还有6家保险集团(控股)公司,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507家,保险经纪公司115家,保险公估公司83家,保险从业人员达到150万人。

  

3、体制改革进展顺利。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等国有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保控股公司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分别设立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把保险资金实行了专业化管理和集中统一运用。在探索保险资金管理改革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保险业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管理阶段。为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中国保监会积极清理了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法律法规和规章。2002年颁布实施了新的保险法,与此同时中国保监会依据新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修改了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配套的规章和制度。一个适合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形成。

  

5、保险监管逐步与国际接轨。偿付能力监管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建立了偿付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偿付能力监督制度框架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实施了《财产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监管指标》、《财产保险公司分险种监管报表》以及《人身保险新型产品精算规定》等一系列监管规章。加强了保险业监管的制度建设。

  

1.保险市场体系化。从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特别是1998年11月中国保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来看,建设和完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个体系完整、门类齐全、法规健全的中国保险市场体系正在建立。

  

2.经营业务专业化。随着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险和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业务将从商业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由国家成立专门的政策性保险公司。与此同时,在未来几年也会成立专营诸如火险或机动车险业务的专营保险公司。

  

3.市场竞争有序化。从1997年开始,人民银行从整顿代理人入手调整了航意险、机动车险的退费、手续费,大力整顿保险市场,许多违规行为被制止,中国保监会成立后,进一步强调要逐渐规范市场秩序,加大对违规机构和违规行为的打击处罚力度,取得显著成效。

  

4.保险产品品格化。在逐渐成熟的市场里,产品要占领市场只能靠品牌+价格+服务,这就是品格化。就保险产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资功能、储蓄功能或产品的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

  

5.保险制度创新化。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的保险创新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业务管理、组织机构、电子技术、服务内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通过上述内容的创新,促进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使国内保险公司在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1、“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

  

2、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从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角度看,广义上的民生几乎可以延伸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无所不包,甚至还可以包括历史观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由于不宜操作和把握,容易冲淡人们对于直接、切身、具体、真正的民生问题的关注和改善,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地结合起来。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

  

3、民生问题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

  

4、第一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存状态”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等。

  

5、第二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计来源”,考虑每一个社会成员“要有能力和机会活下去”的问题,即:一个社会在满足了社会成员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社会成员基本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期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其具体内容包括:促进充分就业,进行基本的职业培训,消除歧视,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等。

  

6、第三个层面的内容,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这一层面上的民生问题主要侧重民众基本的“生活质量”问题,即:当一个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之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准和公共财力的大幅度提升,进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应当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生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的福利。应当看到,这一问题属于较高层面上的民生问题,目前的中国社会尚没有能力全面解决这一问题。不过,应当将这一层面的民生问题作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列入改善民生的中长期目标体系当中。

  

7、改善民生问题实际上有一个规律,这就是:从现实和操作逻辑看,民生问题上述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当前一层面内容基本实现之后,应当顺理成章地开始后一层面内容的努力。这个顺序千万不能倒过来。

  

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经济社会有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成长中的烦恼”。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9、一是经济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性以及个人劳动能力不同。地域不平衡性,使不同地域的人们创造的财富存在差异;劳动能力不同,使个人创造的财富存在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差异决定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获得的财富存在差异,民生问题就是这一差异的社会反映。这是一个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问题,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在大国则会更为突出。

  

10、二是体制不够健全。这在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表现得更为明显。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旧的体制不断解体,而建立和完善新的体制需要一个过程,这也必然会加剧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现阶段,我国的民生问题突反映在以下10个方面。

  

11、(一)反腐倡廉。也许有人会说“反腐倡廉”怎么会是民生问题呢?“反腐倡廉”不仅是民生问题,而且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因为只有政府及其官员廉洁奉公,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环境,国家的科学发展观才有可能实现,民生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改善与解决。实事上,很多民生问题只所以得不到解决,并不是地方政府的无能为力;相反,恰恰是因为一些官员不作为所至。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对“反腐倡廉”的态度,也应该看到党和政府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希望能通过合理的干部选拔机制,通过长抓不懈的努力,做好“反腐倡廉”的工作,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问题做出保障。

  

12、(二)安居工程。提起住房,就会想起杜甫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社会的和谐,最根本的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即有家可居,有业可乐。而住房问题就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之一。诚然,就目前的社会现状而言,如果说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居,是有点奢望。但是最起码也应该保证普通百姓、工薪阶层能买得起房,能住得起房吧?目前虚高的房价,恰恰是因为没有遵从市场经济的结果。虚高房价的背后,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高利润。房价居高不下,恰恰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片面强调政绩所致。如果每一级政府和领导,能有杜甫那样的胸怀,人民何愁无家可居?不论是经济学家,还是什么文化人士,必须记住的是“安居”是根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13、(三)就业问题。我碰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人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谁还会干偷鸡摸狗的事呢?这话虽然不全面,却非常的有道理。百姓能有业可操、有业可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根本。目前所存在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民工问题、农村孩子的留守问题等,都突出的说明了有业可乐的重要性。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发展农村经济,如何完善和执行《劳动法》,是“有业可乐”的关键。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企业对打工者的工资克扣问题。由于打工者的流动性,很多企业对临时性质的打工者普遍采用延发工资的办法,致使打工者最终要被克扣少则一月、多则数月的工资。

  

14、(四)医疗体制。人吃五谷杂粮,就难免身体有恙。而老百姓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就变得非常突出。从药品的监管,到药品的价格,再到医疗机制,我们始终没有走向正规。而后果就是让老百姓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实事也说明政府的监管是不到位的,医疗体制的改革是不成功的。如何完善政府对药品的监管,如何让药品的价格降下来,如何完善医疗体制,是改善这个问题的关键。目前农村开始实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希望老百姓在未来的一天,不再为看病发愁。

  

15、(五)教育问题。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前途与未来的大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期发展的根本。我们中华民族一直有个传统:学生所学,首要在学做人,其次才是学知识;老师所授,首要在于教做人,然后才是传知识。现在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重视学知识,而忽视了学做人。这也是社会不文明的根本原因之一。做人的根本是从遵守规则做起,是自觉的遵守社会的公德和公则,是遵守国家的法律。可面对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自觉遵守社会公则呢?而大学现在存在的资源浪费更是突出。试问:这样的教育机制如何能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呢?

  

16、(六)文化建设。思想文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尺度,不在于是否荣获了诺贝尔奖,也不在于是否荣获了奥斯卡奖;衡量思想文化水平高低的是人民的文化修养水平,是人民的道德素质水平,是人民的文明程度。思想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就会带动各种形式的艺术繁荣,就会带动人民文化修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思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是国家进步的动力。

  

17、(七)食品安全。国家固然有监管的责任,政府的确也有整治的义务,但食品安全的问题大多是因为我们中的所谓“人民”造成的。从这个意义说,我觉得悲哀,觉得是一种耻辱。为了蝇头小利,而相互残害着。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如果仅仅靠国家和政府的努力是永远不会得到改善的,全民必须有不挣黑心钱、不挣昧良心的素质。往往那些施害者,同时又是另一种食品的受害者,我们的食品安全就是这样一个耻辱的恶性循环。我们在责怪这个社会的时候,也应该反省自己的行为。

  

18、(八)贫富分化。富者穷奢极欲,穷者苦于生存。这样的现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分配不公,是因为富者的剥削,是因为富者的不道德资本,是因为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是因为穷者的根本利益未受到保护,是因为垄断行业的强取豪夺。贫富分化现象如此之严重,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照亮了每个人的心。国家如何完善税收制度,如何调整分配制度,如何提高社会保障,是解决贫富分化的根本。

  

19、(九)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的存在,很大程度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责任。污染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一些地方政府的腐败,根源于地方政府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国家和政府要把污染源堵住,把好审批关,把好监管关,我们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局面。同时保护环境也要有一个全民意识,每个人都应该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自己的责任。

  

20、(十)社会治安。社会治安是事关老百姓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大事。对于这个问题,要两手抓:一手要治本,要从根本上解决安居乐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另一手要严厉打击穷凶极恶的犯罪分子。这就是宽猛相济的道理。以德治国,以宽临民是根本;以法治国,以猛纠民,是手段。

  

21、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和政府已经致力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民生问题的重视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凸显出了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决心。现阶段,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2、(一)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之必需。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正当性依据来源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中国人民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为了中国的民族富强、为了人民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执政”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必须给中国人民带来实惠、带来实际的利益。换言之,必须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只有这样,我们党赖以执政的基础才能够得到保持和增强。

  

23、(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必需。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最有效的动力。民生具体状况如何,对于一个社会的内需拉动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就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人群比较而言,高收入群体的购买能力最强,但其边际消费倾向却是最低的;低收入群体的情况则恰好相反,其边际消费倾向最强,要高于高收入群体,但其购买能力却是最低的;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购买能力均比较强。显然,一个收入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状态的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亦即中等收入人群占主导位置的社会结构,对于内需的拉动力是最强的;相反,在一个民生状态不容乐观亦即以低收入群体占据主导位置的金字塔型的社会当中,其内需拉动力是最弱的。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可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并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普遍提高,可以增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这样一来,更多的社会成员的购买力就会明显提升,我们国家的经济就会得到有效持续的拉动。

  

24、(三)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之必需。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深入,我国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的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现在大量社会调查显示出的问题多集中在同民众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的方面,如: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贫富差距、物价上涨等。由于一些民生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有害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必须高度重视并改善民生问题,并将它放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位置上。